患者,女,51 岁。初诊:2024 年 8 月14 日。 主诉:舌体灼痛反复发作 3 年。 患者 3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舌体灼痛,症状反复间断发作,每因情志不畅加重,曾自行口服消炎药后疼痛缓解不明显,遂来就诊。现症见:舌体灼痛,夜间明显,伴口干,心烦焦虑,急躁易怒,双目干涩神疲乏力,纳一般,失眠多梦,大便易溏,日 1 次,小便可。舌淡红,苔薄白、根部稍黄,脉弦数。 已绝经 2 年。 西医诊断:BMS。 中医诊断:舌痛·肝郁血虚、郁而化火证。 治以疏肝养血,清热解郁,调畅气机。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升降散化裁。处方:炒白术 15 g,炒白芍 15 g,柴胡 15 g,牡丹皮15 g,栀子 10 g,茯苓 20 g,当归 15 g,生 地 黄 15 g,茯神20 g,蝉蜕 10 g,炒僵蚕 10 g,姜黄 10 g,酒大黄10 g,炙甘草 10 g。 共 14 剂,每日 1 剂,水煎,饭后温服。
二诊:2024 年 8 月 28 日。 患者诉药后时有舌痛感,但较前减轻,仍口干,睡眠一般,入睡困难,纳一般,大便质偏稀,日 1 次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数。处方:上方加炒山药 20 g、天花粉 15 g,首乌藤 20 g,续 14 剂继服。
三诊:2024 年 9 月 11 日。 舌痛基本消失,偶有口干,睡眠质量改善,情绪较前稳定,精神好转,纳可,大便每日 1 次,质可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弦细。处方:原方继服,14 剂,用法同前。
随访:2025 年 2 月26 日。 患者未述舌痛不适及其他症状,纳可,二便调。 嘱其调畅情志,保持情绪乐 观,调 摄 起 居,适 度 运 动 锻 炼,清 淡 饮 食 ,不 适随诊。
按语:本案患者为围绝经期女性,年过五旬,肝叶始薄,肝血不足,致血虚无以养肝。 “肝者,升降发始之根也”,肝木失于调达,以致气机升降失调。 加之久病不愈情志不畅,郁而化火,火热循经上灼口舌,熏灼黏膜,则发为舌体灼痛。“人卧血归于肝”,血虚无以制阳,故舌痛在夜间明显。 肝气郁结,疏泄不及,则表现为口干、心烦焦虑、性急易怒等症;肝开窍于目,肝血不足,目失所养,故见双目干涩;肝木郁久则乘脾土,导致中焦脾胃虚弱,故见纳呆、便溏等脾虚的表现。 其脉弦为肝气郁滞不畅之象,脉数则多见于肝火内郁,且舌淡红,苔根薄黄,亦可佐证。 故黄雅慧教授初诊时选方以丹栀逍遥散合升降散加减。方中栀子可清泻肝经实火,牡丹皮则清透肝经郁热,二者共清肝经实热。 柴胡性升散,可疏肝理气。当归辛、甘,滋养厥阴肝血;白芍味酸入肝,益阴和营。白术、茯苓健脾益气养营,甘草益气和中。诸药合而为用,既可补肝血亏虚之本,又能清肝郁化火之标。 同时,黄雅慧教授认为,本案患者反复发作的舌痛多因气机升降失调、火热内闭不通所致,故施治之要,重在调畅气机、透邪外出。 升降散以辛散之品僵蚕、蝉蜕疏散郁热,入气分以升清阳,苦降之品姜黄、大黄清热泻火,酒炙能达于身体上部而驱热下行,入血分以降浊阴,给邪热以上透、下达之出路,使郁伏于里之热邪透达于外而解,气血并治,升降同调,适用于一切气机升降失调,热邪外出不畅之证。 佐以生地黄,既可增强清热之力,又配合当归、白芍养血补血,使气血化生有源。 配以甘平之味茯神,宁心安神。 诸药合用通补相配,补其中气、养其营血、通调三焦、清透郁热,则肝郁得疏,肝血得补,火热得除,舌痛即愈。 二诊时诸症好转,大便质稀,夜休欠佳,故加炒山药健脾养阴,天花粉清热生津,辅以何首乌藤安神助眠。 三诊舌痛基本消失,诸症明显好转,续服原方以养血疏肝巩固。 同时嘱患者规律饮食,调畅情志,适当运动,以增强体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