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连—吴茱萸的临床应用
发布时间:2024-11-01 本文来源:


黄连—吴茱萸药对出自“左金丸”,载于《丹溪心法》卷一,功效清肝泻火、降逆止呕,为治疗肝火犯胃、肝胃不和的基础方。

黄连苦,寒,泻火之力强。吴茱萸辛、苦,热,有小毒,归肝、脾、胃、肾经。功效散寒止痛、降逆止呕、助阳止泻,用于寒凝疼痛、呕吐泛酸、虚寒泄泻等。

肝之经脉布于胁肋,肝郁化火,经气不利,则胁肋胀痛;肝火犯胃,胃失和降,则嘈杂吞酸、呕吐口苦,舌红苔黄,脉弦数,皆为肝经火郁之侯。方中重用苦寒之黄连,清心火以泻肝火,此即“实则泻其子”,使肝火得清,自不横逆犯胃;黄连亦善清胃火,胃火降则其气自和,标本兼顾,为君药;少佐辛热之吴茱萸,其意有四:一是降逆止呕,兼顾胃气上逆;二是疏达肝气,针对肝气郁滞;三是制约黄连之苦寒,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;四是引黄连直达肝经,如此一味而功兼数用,以为佐使。配伍特点:辛开苦降,寒热并投,泻火而不凉遏,温通而不助热,相反相成。

左金丸原方剂量为黄连六两,吴茱萸三两,即6:1。黄教授在临床运用中不拘泥于原方比例,学古不泥古,常用剂量为黄连6g,吴茱萸3g,即2:1;热像明显者黄连可增至9g,即3:1。如此应用即防止黄连苦寒败胃,伤及中阳,《医宗金鉴·删补名医方论》卷四言左金丸“本气实而土不虚者,庶可相宜”,黄教授门诊脾胃病患者大多病程较长,以脾胃虚弱为本,不得不杜危慎防。


上一条:延胡索—蒲黄的临床应用 下一条:海螵蛸—浙贝母的临床应用